当前位置:主页/心灵创伤与事件
地震与心理创伤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地震级别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最近中国汶川大地震达8级。我们关注地震更多的原因,它有可能会成我们生活当中遇到到的一件巨大生活事件,也可能会形成伤性事件。不管是经历地震的人,还是目睹地震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我们意识中,地震一定会引起心理创伤,但是这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比如提起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我可能没有太多的感觉,即使后来看了关于研究唐山地震的文章,更不能体验那种情绪的冲击。但是我却对汶川地震有更多地情绪体验和记忆,甚至会给我带来一些恐惧和悲伤的感觉。经历地震事件的幸存者也许最有发言权。 

    地震后心理创伤(PTSD) 的发生率为18% , 震后3 个月时的患病率为7.2% , 说明心理创伤在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体中并非罕见现象 
   有人研究是在唐山地震30年后对经历了唐山地震并因地震成为孤儿的成年人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结果证实地震孤儿的心理健康较经历了地震的非孤儿在震后30年仍存在较多问题,这除了与他们经历地震灾难有关外,失去父母是另一重大灾难,这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对父母的情感依附。

     Macdonald等研究发现幼年早期缺乏持续的母亲照顾使儿童再次面临创伤性事件时更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意即这些早年失去母爱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易损性,对恶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下降,并将会成为持续性应激因素,长期处于慢性心理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功能的紊乱。 本研究同时证明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至少会持续30年,同时抑郁、焦虑的体验甚至较早些年前加重。 
     Qouta 等的研究还证实儿童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水平和“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创伤后心理易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孤儿组的人格特征趋于内向不稳定。但鉴于遗传因素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我们有理由假设两组的性格如不受“心理创伤”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正是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和失去父母的创伤时常使孤儿感到环境是不安全的,人际是不安全的,这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令其长期处于持续的焦虑、不安状态,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更加敏感,故而性格趋于内向不稳定发展。这种内向不稳定的性格让他们更易体验到不良心境,使心理健康水平更加低下。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心理健康,对经历地震的幸存者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心理干预,是惠及一生的方法。缩短心理创伤症状持续的时间,减少正常生活的痛苦体验。

 

关于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和服务的介绍:
 
   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简介 
 
   曼荼罗心理创伤服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