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海龙 著
前言
最近在治疗一些有躯体障碍、焦虑障碍的病人上发现,经过对身体的运动或者肌肉收缩放松的训练,可以不同程度缓解他们的痛苦。恰恰在这个时候,在看有关超个人心理治疗方面的书,心想能不能通过对躯体的治疗,来逐渐地达到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功能的增强,灵性的领悟。
实际上我对身体治疗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超个人心理治疗中有身体的治疗的介绍,但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前一段时间在咨询一位病人的时候,他说按照我写的一本书里介绍肌肉收缩放松练习法治疗自己身体不舒服,感觉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缓解躯体痛苦和紧张。因为这位病人由于自我功能弱小,躯体化障碍以及焦虑障碍,使得他很多时候都会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和疼痛,存在多年。自己主动练习肌肉收缩放松法后感觉好了很多。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让我突然想到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的身体治疗,虽然在我理解的层面是想通过练习缓解躯体的疼痛和紧张,但是超个人心理治疗中却是通过对身体的修习来达到认识自我一种方法。现在这种身体治疗呈现多元化发展,我不知道是否是我理解和想获得的身体治疗。
现综述和总结身体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一、身体的工作(训练)
身体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治疗继承了赖希的信念,相信感情是深入人体的,感情的压抑是一种身心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儿童的最初应付痛苦是以屏住呼吸和绷紧肌肉,这至少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如此若干年后,这些肌肉收缩的方式就变成慢性的、习惯性的和潜意识的。这些肌肉的收缩的方式也决定了个体如何发展以及经验在身体上如何组织。结果就导致根深蒂固的感情麻木、沉闷的呼吸方式和个人生命能量的逐步减少。
身体工作治疗目标就是解除习惯性的肌肉紧张,用赖希的话说就是解除身体盔甲(body armor)。通过放松根深蒂固的收缩的肌肉组织,个人的感觉能力和生命能量得到恢复,伤口得以痊愈,自我(self )之感得以增长。感性生活在身体上恢复会导致更大的活力和生命存在。自我(ego)的消解(压抑的解除),包括解除身体(肌肉)的收缩。
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身体训练主要以培养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能量流动进行控制的能力为目标。例如,通过系统的肌肉运动锻炼,使原本紧张僵硬的肌肉得到放松。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关键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按压训练,该部位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恢复系统的循环流动。还可以通过按摩、暗示、生物反馈等方法,使修炼者放松身体特定部位,减轻心理的压力和恢复心理平衡。
在目前我的临床操作经验是根据PMR做为基本的技术和练习方法,并希望达到缓解和解除身心的紧张。
第一步:教授PMR,要求求助者能够完全掌握这种方法。
【渐进性肌肉松弛法(PMR)】
此松弛的练习,可带来两种效果,一种是松弛的感觉,由于练习时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肌肉松紧的感觉上,因而精神也会随着放松下来。第二种效果是增加我们对肌肉松紧程度的敏感度,因为情绪的反应和生理的反应息息相关,精神紧张的时候,很多肌肉不知不觉地跟着紧张,长时间就会造成腰酸背痛等症状,如果我们经常练习肌肉松弛法,一方面较能敏感察觉到肌肉的松弛状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练习,让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
肌肉松弛法的要点,是有系统地将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通过先紧后松的练习,帮助我们注意并能分辨肌肉拉紧和放松的姿态、感觉。练习时可遵照以下几个步骤:
1.先找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来,然后用基本调节呼吸法,使精神达到较放松和集中的状态。
2.手部的松紧:第一部分先进行手部肌肉的练习,将手握成拳头状,尽量握紧、握紧,这时候可以感受到手有震动的现象。然后持续5~10秒,再把拳头缓缓地放开、放开、放开……让手部的肌肉尽量放松。在拳头握紧的时候,集中你的注意力去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再重复手部肌肉拉紧、放松的步骤两次。
3.手臂的松紧:双手紧握成拳头状态,然后双手及前臂向上弯曲,让手臂以上的肌肉出现紧张的状态,手腕尽量贴近肩膀,用力保持这种手臂拉紧的状态5~10秒钟,然后把双手慢慢放下来(或者自然的舒张,以下每部位的活动都是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拉紧的和放松的感觉上,松弛约10秒之后,再重复紧松的步骤一次。
4.肩膀的紧松:用力使肩膀向上提,尽量让肩膀贴近耳朵,用力!再用力!持续5~10秒之后,再让肩膀慢慢地自然垂下,尽量放松,松弛10秒之后,再重复一次紧松的步骤。
5.颈部的紧松:颈部的紧松分前后两部分,首先将头尽量往后仰,让后颈部的肌肉出现紧张的状态,持续5~10秒,然后让头缓缓回到正常、正中、自然的位置,让后颈部的肌肉慢慢放松。下一步练习前颈肌肉的松紧,把头尽量往胸部垂下,让下颚尽量接近胸前,持续这种紧张的状态5~10秒钟,再缓缓把头抬至正常、正中、自然的位置,感受松弛的感觉约10秒钟,再重复一次前后颈部松紧的步骤。
1.脸部的紧松:脸部肌肉分额头、眼部、牙关节、嘴唇和舌头五个部分。
额头:把眼、眉尽量往上抬,让额头的骨肉感到紧张的状态,再恢复原状,感受额头的放松。
眼部:用力把两眼紧紧地闭起来,可以感受到眼部肌肉的紧张,5~10秒后再慢慢放松。
牙关节:用力把牙关节咬紧,感受牙关节肌肉紧张的状态,5~10秒后再慢慢放松。
嘴唇:用力将上下嘴唇紧闭在一起,就可以感受到嘴唇的紧张,5~10秒后再慢慢放松。
舌头:用力将舌尖顶上颚,5~10秒后再慢慢放松。
7.胸部的紧松:吸一大口气,使胸部和肺部尽量扩张,就可以使前胸的肌肉紧张。
8.腹部的紧松:将腹部向内收缩,即可感到腹部肌肉紧张 。
9.背部的紧松:将两边肩膀向后压,胸部肌肉会自然向前挺起,而背部肌肉也会出现紧张感。
10.腿部的紧松:先将双脚直直抬高,离开地面,脚底尽量向下压,这样小腿的肌肉就会感到紧张,持续5~10少后,慢慢将双脚放到地上;再将双脚直直抬高,离开地面,这次将脚底往上钩,持续5~10秒后,再放回地上。
此套肌肉松弛法每个部分的练习,要重复两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必须做完一个部分的练习后,再进行下一个部分的练习,一次专心做一个部分的放松就好,否则注意力很难集中。
第二步:教育和解释这种方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要详细地介绍这种方法对求助者身心紧张的治疗层次,对生理层面(躯体紧张和习惯性僵硬),心理(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层面,心灵(打开灵性,爱和自由)层面。
第三步:回到生活中体验、反馈和指导;再体验、再反馈和再指导。
第四步:恢复自我之轻松、自由、灵活的身心统一状态。
二、呼吸工作(Breath work )及感官觉察和灵性充盈
呼吸工作当然是超个人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从我的临床经验回顾,以前更多的操作是调整呼吸,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观察呼吸。超个人心理治疗认为,呼吸可以在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呼吸可以通过人的意志活动来随意控制,也可以不受意识支配而自然地进行。因此,呼吸可以使人深知到潜意识功能的活动,帮助人们学会排除干扰,进行自我调节。
呼吸觉知是超个人呼吸训练的一个重要要求。所谓呼吸觉知,就是训练者对自己的呼吸过程给予微妙的注意,以增强其自我觉知水平。通过对呼吸过程的专注,使个体对出入身体的感知学进行净化,其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生命的智慧。在呼吸训练中,要求训练者集中注意自己的呼吸动作,对身体内部的活动进行体会,并听任其发展,直到呼吸恢复到自然节律。通过让训练者反复练习并进行觉知,找出自己呼吸过程中身体的差别,间接达到治疗的目的。
呼吸工作是感官觉察一个侧面,相对于感官的觉察,呼吸工作是对呼吸本身的觉知,感官觉察当然是对不同感官的觉知。也接近于“禅”的修习。都是通过对身体的体验,在这个不断地修习的过程中,内心的能量会流动和增加,心也就开始慢慢变得自由和灵活。
以下是我理解和假设的呼吸工作的操作,分不同的呼吸形式。
一)、正念呼吸
现在我们要练习正念呼吸,可能你也会觉得意外,呼吸有什么好练习的?是啊!每个人从出生下来就开始呼吸,呼吸对每一个人来说太简单了,它就是我们正常的一种生理活动,简单到最后我们就会忘记或者忽略我们每时每刻还在呼吸。
进行正念呼吸的练习,是让自己活在当下的一种体验或者方式。并且随着练习的深入,会使自己注意力增强,心更宁静和放松。
在练习的时候,你可以听着冥想音乐,也可以不听,最好在比较安静环境当中,光线不要太强。坐时要端正身体(首选这个姿势),也可以半卧位,最好不要选择平躺。然后将你的注意力集中你的呼吸上。
观察自己的呼吸,不判断,不分析,不做任何有关调整呼吸的动作。只是观察你的呼吸,只是单纯的注意。
正念你的呼,正念你的吸,将心保持在呼吸上,不论吸气与呼气都保持正念。你将心入在鼻孔上,并观察呼吸“入、出”“入、出”等,心一定要停留在鼻尖,不可跟随呼吸进出身体。你必须尝试将吸气与呼气两个分开的事物,吸气在呼气时不存在,呼气在听气时也不存在。
当你练习入出息时,你可以用好几种不同的方式观察自己的呼吸。《大念处经》中介绍了四种: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了解:“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有时气息恰巧较长,这时,应该知道:“我正呼吸长。”那意味着当他们专注于呼吸时,便不会错失它。这并不表示你要为了觉知长的气息,而须刻意拉长呼吸。在些的“了知”,是完全而非肤浅的觉知。
有时,你的气息恰巧较短,这时你完全觉知正在呼吸的气息是短的,而不会错失它,在此也是如此,你不应刻缩短呼吸,而只是了知正在呼吸的气息是短的。
当你观察自己的呼吸时,一定要尝试清楚地看见呼吸的全部。觉知它们,尝试看清它们。必须尝试看清每个呼吸的开始、中间过程,结束的每个阶段。在观察呼吸中,没有太多努力或者刻意,去分辨现在呼吸是长还是短,或者是粗还是细,而是顺其自然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尽此而已!
而且随着正念呼吸练习长久,你的呼吸将变得越来微细,越来轻绵,这个就愈难辩认呼吸的粗细或者长短,这个时候,要继续正念的训练,你一定要不断地鼓励自己觉知微细的呼吸,真到它们再次变清晰为止。
因此,你有四种入出息训练的方法。第一,当吸气长时,你必须注意正吸气长。第二,当呼气长时,必须注意正呼吸长。第三,当吸气短时,必须注意正吸气短。第四,当呼气短时,必须注意正呼气短。
当我们在正念呼吸时,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呼吸上,就自然地回到正念呼吸上,此时观察呼吸的消失和产生,继续观察呼吸。
在正念呼吸时,你除了呼吸,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呼吸,没有个人、生命、女人、男人、个体、我、灵魂等等。只有呼吸,没有调节,命令或创造呼吸的人;就只有呼吸。如此,正念才得以建立起来。
当你持续将心放在呼吸上,观察它,并了解它每一刹那的来、去时,你将看不到任何可贪痴的事物。呼吸来了又去,你无法贪痴它,它就只是呼吸。当达到较高的观知时,你将看见身心的生与灭,其中找不到任何经由渴爱或邪见而可贪痴的事物。你有时会贪痴或渴爱事物,你想要某物,喜欢某物,因而贪痴它。有时你对这些事物具有邪见,当你认为事物恒存时,便拥有邪念。你认为它很可爱,且会永远存在,如果它是一个人,此人便具有常存的实体或灵魂。当你持有这些见解时,便拥有邪念。因此,经由邪念或渴爱,你会变得贪痴事物。然而,当逐渐了解呼吸与身心的真实本质时,你将找不到任何可贪痴或依附的东西。
当你完全进入正念的呼吸境界时,世间万物都不在你的贪痴和渴爱之中,这样就做到正念于当下。
练习时候一般每次30分钟到1个小时。
二)、腹式呼吸放松
也称做深呼吸法,它是求助者以一种慢节律方式的深呼吸。每一次呼吸,求助者都用膈肌把氧气深深吸入肺内。因为焦虑或自律神经兴奋最常出现浅而快的呼吸,腹呼吸以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取代了这种浅快的呼吸方式,因而减轻了焦虑。
学习腹式呼吸,先要选择一个舒服的部位,然后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胸肋下面,这就是膈肌的位置。当一个人吸气的时候,应该感到腹部向外移动,同是膈肌将空气深吸入肺内。在腹式呼气时,肩膀不动;在吸气时肩膀向上移动,表示是位于肺上部的浅呼吸而不是进入肺内的深呼吸。许多人认为在吸气时腹部应该使劲。其实恰好相反,当一个人用膈肌深呼吸时,腹部是向外运动的。在学习了正确的呼吸后,每次吸气时,腹部膨胀,求助者就可以准备开始练习了。
1.练习之前选择坐着、站着或躺着,闭上眼睛,保持慢吸气3~5秒钟直到肺部已充满气。在吸气的同时,膈肌伸展到腹部。
2.缓慢呼气3~5秒钟,在呼气的同时,膈肌靠近腹部。在腹式呼吸练习中,吸气与呼气最好都通过鼻子。
3.在吸气与呼气时,练习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例如,感觉肺部的扩张与收缩,空气的进与出,腹部的运动等。)由于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觉上,练习者就不太可能有产生焦虑的想法。
4.注意:腹式呼吸练习是大多数放松训练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聚焦疗法
聚焦疗法(focusing therapy )是由美国著名心疗理论与实践家E.T.Gendlin创立。他1926年出生在维也纳,后因纳粹统治而移居美国,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自己的思想形成与发展道路上,他受到许多现代思想大师理论的影响。他早年在人的真实存在体验、内在感受表达与交流的可能性等问题上的思考,使现象学的研究进行到其视域之中,但他又不满于对现象世界的逻辑概念分析与描述,看到了语言对这种多样生成性体验的限制与束缚。他认为,任何词语的描述与解释一旦降生,就预示着一种过程性生命的完结;而特定生活故事的生成,对情感所做的愤怒,悲伤、高兴等明确化的表达,这本身就是在对人格自我进行的一种框定。
关于聚焦疗法,Gendlin认为正是自己朦胧经验的哲学观催生了这种聚焦于身体经验的治疗取向。他明确指出,聚焦疗法的治疗师为促成当事人的转变,必须在其建构的生活故事与个体真实存在之间加以清晰的区分。在Gendlin看来,当事人的这种生活故事,也就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于自身人格的所谓“完整”理解,与人的真实存在状态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现实事件与关系的这种基本图景的把握,往往包含在“情感体验”之中。这种体验是对蕴于身体之中的,错综复杂的深层情感信息的一种直观感受,它有别于伤心、恐惧、愤怒、忧郁等明确界定的情感反应。正是基于以上假设,聚焦疗法将关注 的焦点放到了那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上,从而,治疗过程就是通过引导当事人深入到身体的展现之中,将这种体验是对蕴含的真实存在空间以某种方式,如词语,意象等形容出来,以此使当事人对真实的生存样态有所领悟,把握。一旦当事人感到某个词或意象传达了那种体验中的基本意义内涵,一旦这种体验较为清晰的呈现出来,当事人就会发觉自己的内在感受开始经历某种运动与改变。并且,伴随着对身体所展现情感的熟练体验,新的意义将不断浮现出来,当事人也在此过程逐渐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Gendlin 强调,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干预当事人的聚焦体验。他认为,我们应该相信当事人身体,相信它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聚焦疗法就是通过引导当事人大量象征化的体验式词语与意象的表达,来逐步澄清其内在的身体智慧的感悟,促成疗愈过程的自然展开。
伴随着体验进程的展开,我们可将焦点逐步进入到身体的深层,我们在那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机体的生理变化,更多的是它们对完整生存现状做出的幸福安宁或感到不满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与这种身体体验展开积极的交流,从而在聚焦过程上所形成的埁在空间中,感受到身体的情感体验自身本有的生命力。 在这一过程上,某种新的、朦胧的生存形式自发地显现出来,虽然极为复杂,但也很鲜活,好象预示着个体未来成长的方向。同时,这种体验也有一个随聚焦治疗的进展而由模糊混沌到逐步清晰的变化过程。这不仅在于个人聚焦能力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内在治疗过程的深入,我们将透过那朦胧地带而体验到一种超越了世俗真理与价值的神圣的公正感(sense of rightness ),也正是在这种超越性力量的指引下,当事人的人格将变得更为开放,并步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的生存空间。
可以说,正是超越了特定文化语言限制的、充满于生命力的身体,突破了内外固化模式的束缚,不再囿于具体的界定、概念、而在各种现实情境中自由表达着自身。那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如何帮助当事人逐步澄清自身的这种情感体验、感受内在流动与变化,以促成其人格的超越呢?有人对聚焦疗法的过程上进行了简化,概括、大致整理出如下七个阶段步骤:
1、开辟一个空间(clearing a space):
就是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尊重的气氛,让求助者开始感觉自己的身体。
2、情感体验(felt sense ):
接下来选出一个特定的感受区域加以进一步关注,通过它,当事人往往体验到大部分内在的身体感受,但那仍是某种不太清晰,较为微弱的情感体验。
3、象征化处理(handle):
试着去确定此种模糊的情感体验的性质。为此,就要尽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并接受任一个从体验中浮现出来的词,短语或是意象,以此去形容那种内在身体感受,诸如紧紧的、有些粘,阻塞感、沉重、充满等,都可能是一种对它的形象化表达。注意所使用的词应较为准确的体现出这种感受。当然,我们在这里并非是要对它做某种概念化处理或是贴标签。
4、体验共鸣(resonating ):
不断在自己身体的情感体验与那些词、短语、意象之间转换,看看它们是不是相互和谐,然后让当事人自问是否发现了最为恰切的譬喻。你可以发现在这样做的时候,双方都在变化,不要停,继续这种相互协调的探索过程直到它们达到和谐。和谐的标志可能是某种身体上的细微信号,如一种确定感,一种释放感等。给当事人一段时间,让他充分感受这种和谐。
5、提出问题(asking):
在前一阶段的共鸣探索中,当事人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已有一些初步理解。如果没有这种领会,试着问问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存状况导致了这种体验。在些可以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这种情感体验需要什么”、“是什么情况致使那种阻塞感、沉重、黏着感形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问题的答案必须在来自情感体验自身,而非某种理智化的快速回复。当这种问题顿悟的感受可能就会发生。与之相伴随的可能是机体上的满足感。
6、接纳转化(receiving):
最后,接纳那些感受的转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对当事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帮助。在此阶段治疗双方应保持安宁,留有充足的时间使接纳的过程顺利完成。在此阶段当事人可能会出现各种身体表现,如激动流泪,身体松弛等。
7、返回现实(returning):
治疗结束时,应留有一定时间让当事人从内部空间返回到当下治疗情境中。需注意的是,在回到这一情境之前,治疗双方需要共同探查当事人与内在情感体验的交流是否全部完成。
聚焦疗法基于对身体自愈性潜能的充分信任,主张通过关注身体的当下情感体验作为绕过话语定势、实现心灵改变的首选之途。它不是到正存身体状态之外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当事人看成既定的身心统一体,“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身体承载的生活故事内容,而是它在故事中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郭永玉著,精神的追求—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7-139
2、杨韶刚著,超个人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5-168
3、任亚辉,杨广学著,超个人心理治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