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不是一个心理学诊断,但是用它描述日常生活当中一种现象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这个词在我的经验中频繁出现于有心理创伤人士的日常生活中。
僵硬能让我想到什么呢?僵化、刻板、生硬、固执、紧张、不灵活、缺乏变通能力等等词汇,另外僵硬很多时候在心理创伤的当事人的表现往往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现象。通过这种现象往往能感觉她或他们的僵硬背后到底深藏着创伤和痛苦。
僵硬一般表现为身体的僵硬,心理的僵硬以及生活状态的僵硬,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揽上述三个方面的僵硬,如果一旦全部拥有,那么她或他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特别当整个生活状态的僵硬的时候,会严重影响着她或他的生活,包括:感情生活、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等等,几乎是全方面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身体僵硬:并不是指身体硬得不能活动,而是一种经常会保持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大多自己并不知道或者能感觉到的。只有去体验或者触及的时候,才会慢慢感知到多少看来自己始终是以这种僵硬的状态生活的。
Jerrie(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治疗已经进行5年的时间,记得在早期治疗中有一次我们在全身的肌肉放松练习,尽管之前我已经进行必要的解释,比如怎样去理解我的指导,在放松的过程中怎样配合和体验等等。20分钟之后,我问她感觉怎样?她说感觉很累,而且并没有感觉自己在放松,或者不知道怎样才算是放松,最后她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从你开始指导时,我就努力地放松,而且是在用力和使劲的放松。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她是那样的累了。因为我知道,对于长期经受心理创伤的阴影折磨,身体的紧张是非常严重的,或者说身体的僵硬也许就是她的生活常态,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有体验过“放松”为何物和何种感觉。
心理僵硬:心理的僵硬往往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僵硬和生活的僵硬的状态和程度。而且对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基本上僵硬的状态是通过心理僵硬而得以呈现。
Linar曾经在九年前经验过一次大的创伤事件,而且在之前她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加重了她对那次创伤事件的体验和记忆。几乎现在的生活中没有一个朋友,在工作中也仅限于与同事工作内容的交流,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后来在一次咨询中,她提到“应该”。“我应该去工作”;“我应该去吃饭”;“我应该比别人过得好”;“我应该去生活”。我问她:能否尝试把“应该”从你的生活中去掉呢?她沉默一会儿说出了她的感觉:好象没有“应该”,我不知道我要怎样去生活,工作了,更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思。我明白了支撑她生活下去的动力,把自己“僵硬”化(潜意识的层面),随着以后我们创伤治疗的进展,也慢慢明白了“僵硬”背后隐藏着久远的而沉重的心理创伤。
生活状态的僵硬: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介绍,就不难理解和明白,心理创伤的当事人身体僵硬和心理僵硬会直接影响生活状态的僵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泛化。这里是指僵硬状态的泛化。我研究的领域大多是慢性心理创伤或者II型心理创伤,与之相对就是急性心理创伤或者I型心理创伤,比如象去年经历 5.12大地震的人们,有的人会出现急性心理创伤或者I型心理创伤。如果急性心理创伤经过半年或者一年仍然没有好转,那么就有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心理创伤或者II型心理创伤。经历慢性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几乎对她或他的生活影响是累积性的、强化性的、泛化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通过僵硬的生活的状态往往可以感觉得到。
如果您对本文相关内容有更多地了解,请随时致电曼荼罗心理创伤治疗中心:15137811921;心理创伤客户服务QQ:1123041488;
关于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和服务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