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心灵创伤与事件
丧失、悲痛与心理创伤

    丧亲:一个人失去某个重要人物而面临的客观状态。 
    悲痛:由于失去某个人或某物,一个人表现一系列的心理的、行为的、社会的和身体的情绪反应或情绪体验。 
    丧失:即指有机体的丧失(譬如失去一个人),也可指心理社会方面的丧失(譬如生活中失去某个角色、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或期待等)。 
    哀悼:表示悲痛的行为,它是由社会的和文化的举哀习俗和期望所形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是会面临丧失的经历和体验,或者会观察到另一个人的丧失。但对丧失的反应对每一个人来讲却不一样。一个人开始时可能经历强烈的悲痛,但过后能相当迅速地恢复正常;第二个人可能在若干年内一直蒙受深切的痛苦和感到绝望;第三个人则可能不会历为丧失而感情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可能由于亲人的离去反而感到松了一口气。那么,为什么人们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不是在正常状态下的丧失,更对地介绍面对丧失出现严重身心反应的表现,即由丧失引起的心理创伤。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每个丧亲者都可能经历一组独特的丧失反应。失去孩子的父母可能会体验到,孩子的死亡意味着他们丧失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也就失去了他们的全部愿望或希望。失去兄弟姐妹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丧失了一个密友或伙伴的体验,同时也会由于父母深深地陷入悲痛之中而感到被忽视。在重大的创伤体验事件(例如,酒后驾车所导致的拉车事故)中失去配偶的人,可能在忍受丧亲的同时还会动摇他们有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包括安全信任亲密、公平等)。
 
      目前对丧失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失去配偶 
     在丧亲方面,许多研究调查了失去配偶所带来的后果。研究结果表明,失去配偶即与健康问题相联系,又与死亡风险的上升相联系。配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可能充当着许多角色,也就是说,失去亲人的人不得不应对各方面的丧失,例如失去爱人、朋友、保护人,以及失去经经济来源或社会地位的提供者等。人们之后以在丧亲的反应上有此多变的表现,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丧亲者必须应对不同性质的丧失。同样是失去配偶,对某个来说好似失去一位亲密的朋友、一位性伴侣和一位抚育孩子的帮手;对另一个来说,虽然配偶的离去没有上述那种强烈的体验,但是仍然会使丧样者感到从此失去了承担家务责任的好帮手;而对第三个来说,失去配偶可能意味着充满冲突的婚姻结束,或者是护理患病配偶的紧张生活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这三种人都经历了配偶的丧失,但是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悲痛反应。这些例子表明,婚姻关系的某些特征可能会对悲痛反应产生影响。
 
    人们发现,影响悲痛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丧亲者对配偶的依赖性。已有证据表明,对配偶的极度依赖会增强过分的思念,并使悲痛复杂化。依恋理论家指出,情绪上的依赖意味着不安全、缺乏信心和依附倾向。这些特征会使一个在丧失配偶时更加难以迎接生活的挑战。
 
      2、失去孩子 

      不断有证据表明,失去孩子会造成特别严重和持久的悲痛。一项研究发现,在车祸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出现较高的死亡率,较多的抑郁症状,而且更有可能走上离婚之路。由于孩子是父亲或母亲个体的自我延伸,所以失去孩子的父母可能会感到失去自身有机体的主要部分。孩子死亡也可能导致父母对生活丧失信心,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也会因此而动摇。此外,认为 自己要保护孩子,或者期望孩子比自己活得更久更幸福的不可动摇的想法,也会因此化为泡影。 

     3、失去父亲或母亲 

     许多失去父母之影响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年幼的丧亲儿童身上。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父亲或母亲的死亡对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来说会产生紧张的体验。研究人员报告说,童年时期失去父亲或母亲会引起抑郁和行为问题,例如出现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尿床,以及有过分依恋活着或母亲的倾向等。儿童也会产生躯体症状,例如头痛、胃痛或者腹泻等,借此对丧亲作出反应。如果活着的父亲或母亲能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并且维持家庭原来的生活规律,那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就会随之降低。 

      4、 突然的创伤性死亡 

      研究表明,对丧亲者来说,突然的意外死亡比预期的死亡会导致更多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如果死亡是意料之外,或者是创伤性的(例如,因预谋、疏忽或暴力行为而致死),那么丧亲者就有可能出现长期的悲痛。兰多指出,随着社会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死亡的数量已趋减少,而突发的创伤性死亡却频频发生。迄今为止,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死亡已经成为40岁以下青壮年的头号死因,而凶杀则是第二死因。 

      如果死亡因暴力而引起,如果这种死亡过程为丧亲者亲眼目睹,或者丧亲者的生命也为此受到威胁的话,那么突然的创伤性死亡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较严重。突然的创伤性死亡事件的幸存者不仅要忍受强烈的和长期的悲痛,而且还会体验到大量的焦虑、摆脱不了的思念,以及梦魇的困扰等。通常,这类丧失所产生的症状类似于“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表现。此外,丧亲者还会对一些基本的信念(例如,世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公正性等)产生动摇。如果死亡是人为的或故意的,那么丧亲者就必须面对人类中潜在的破坏性和残忍性因素。如果死亡是某人的疏忽而造成的,那么丧亲者就会因死亡是无故的、可防止的而抗争。
 
     5、长期患病后的死亡 

     研究表明,因长期患病而引起的死亡也会增加丧亲者继后所面临的风险。乍一看,这种观点似乎与上述的证据有矛盾,因为上述的证据清楚地表明突然的意外性死亡是引发消极后果的风险因素。假若丧亲者是主要护理者,那么有时间对亲人之死作好准备的这种有利条件就有可能被长期付出的情感的和身体的痛苦所抵消。护理者常把自身的和健康搁在一边,以对付和满足病人日复一日的护理要求。面对亲人的长期病痛和躯体恶化,可能会护理者产生额外的紧张。在有些情况下,护理者甚至会感到亲人并不理解他或她正在作出的牺牲。随着亲人长期患病后死去,护理者不会允许自己表示任何一种怨愤感或敌意感,即便产生松一口气的想法也会产生内疚感。曾经把许多时间花在病人护理上的丧亲者可能一时难以找到生活的新目标。此外,尤其在老年人的个案中,由于护理时竭尽情感和身体方面的一切,因此继后的寡居生活很难使他们恢复到先前的功能水平。
 
      那么对丧亲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呢?根据我们的判断,当丧亲者处于不良后果的高风险情境中时,或者说他们面临下述提及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风险因素时,若及时予以治疗,则他们大多能从中获益。这些风险因素包括:失去高度依赖的配偶,在创伤性情境中经历丧亲之悲伤,丧亲的同时遭遇种种应激源(例如,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失业),以及缺乏社会支持等。我们获取的证据也表明,如果丧亲者沉溺于对死亡的极度反应中,例如对死者的痛苦思念和期盼,那就更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在此情况下,考虑治疗是比较明智的。其他一些能够预示不良后果的症状(不仅比较明显,而且可能持续至少两个月以上)涉及到下列表现:感到震惊或麻木,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躯体已经死亡,发现自己特别易怒、痛苦或抱怨,感到自己仿佛丧失了安全感,信任感或自制感,难以想象死者离开后自己会有完美的生活,等等。 

      失去亲人无疑会对一个人生活的未来进程和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持续的悲痛可能严重威胁和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快乐和生育能力。而且,它也会使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产生动摇,改变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对丧失的科学的研究已经开始了,虽然还有很多关于丧失的因素还不是很了解,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丧失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并能积累一些处理严重的丧失的经验。

如果您对本文相关内容有更多地了解,请随时致电曼荼罗心理创伤治疗中心:15137811921;心理创伤客户服务QQ:1123041488;

关于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和服务的介绍:

   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简介 
 
   曼荼罗心理创伤服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