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性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
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
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以发生在温州的“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例。连续数天的报道告一段落后,不少媒体都组织了类似于“我看见 我记录 我思考”采访手记式的报道,有记者这样写到:“进入事故核心区,我被眼前的惨状震惊了,现场令人窒息……在那种极度变形的车体里面搜寻遇难人员,伴随着鲜血腥味和人体残肢带来的心理压力……”“次日凌晨3点左右撤回报社,写完稿,5点多才回家。睡了2小时,继续赶赴现场采访。”
记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救援,但他们目睹现场,还得用文字、图片描绘、思考全过程,跟其它救援人员一样在承受着心灵创伤。“7•23”事故后,浙江省、温州市的心理专家专门组织数支心理干预小组,除对伤者、事故家属进行干预外,还要求对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一次创伤后心理应激干预,消防队员、武警都至少接受了一次群体心理辅导,个别现场晕倒的救援者甚至接受了心理状况测评。但我所知道的参与报道的新闻人,并没有接受专业干预,哪怕是一场心理科普讲座。
突发事件造成创伤的急性期常见症状包括悲伤、愤怒、恐惧(害怕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焦虑、恶梦、失眠,创伤画面时常闪回、采访现场某句刻骨铭心的话不断回响,部分伴有偏头痛、腹泻、食欲不佳等躯体症状,一些人还会对部分食物反感,比如看了跳楼者脑浆的,不敢吃豆腐或蒸蛋,目睹火灾后伤亡者肢体的,不敢吃香肠、鸡腿等。
由于现代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很多记者出现创伤应激症状后,不会主动求助,他们能会通过自我调节、写作等方式去消解,毕竟长年累月的采编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素养提升的训练过程。但也有些人忽视或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无意识地转化成其它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情感变得麻木、特别世俗化,对现实中的各种宣传政策极度愤慨,心底回避类似的采访,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脾气变得古怪、容易被激怒,出现人际障碍或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有心理专家说,新闻记者在采访时是跑步冠军,即便是踩着尸体,也只能用“去人性化的视角”去关注新闻事实,意识不到自身的情绪体验,只有等他们停下脚步,才会体会当时的恐惧、愤怒等种种情绪。如果这些普通人都会出现的情绪体验能及时得到合理的接纳、理解,适当的专业技术处理,也许从此以后他会变得更坚强。相反,如果压抑这些情绪,害怕自己说出来被同行笑或者担心领导下次不会再派自己去现场,长期以往可能会诱发自身原有的心理问题,或者出现职业倦怠,引发心身疾病。
日常压力,小心变成躯体疾病
有研究表明,与人打交道、有时间限制、接受公众监督、背负压力的职业,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温州本地心理门诊反映的个案来看,一些记者处于较为重度的压力状态,并且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和焦虑抑郁状态。笔者在担任《温州日报》心理专版主编时,曾在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支持下,主持了一个有关全市“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研究。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碍,少数人失眠严重,需要长期接受治疗;九成人存在疲劳,并且身体疲劳大于脑疲劳。结合其它量表分析,主要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工作时间普遍超长,平均每天工作10.56小时,而长期睡不好会直接导致身体的倦怠感;一半以上的人有情绪问题,其中55.47%的人存在焦虑,50.4%的人存在抑郁,65.33%的人有强迫现象。少数人有敌对情绪、害怕出错的退缩心理以及觉得脑子都被挖空的职业耗竭感,等等。
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职业特点使新闻工作者较其它行业的人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为新闻工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到了规定时间就必须交稿或出版面,而且所有媒体都有严格的工分考核制度,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记者时刻都要紧张地思虑选题、采访、写稿以及怎么出新。新闻职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职业,而繁忙的量化工作任务,使他们无暇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积累,更易陷入职业倦怠,内心充满焦虑,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强迫自己没有明确指向地读报、看杂志、上网、看书。
另外,新闻工作者面对读者和观众的审视,来不得半点差错,这就要求他们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反复检查,久而久之会把工作中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出现一些强迫检查症状。
调查还显示,近一半的人有躯体症状,表现为肠胃不适、头痛、背痛、肩痛等。肠胃不适、胃炎,是新闻工作者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这与记者外出采访作息饮食不规律有关,另外也与心理状况有关,种种躯体不适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些心理的因素,因为身与心是相关的。新闻工作者长期劳累,精神压力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了胃酸分泌、肠道蠕动等,从而引发肠胃疾病。记者向国家级名中医俞尚德请教养胃方法,他也说:“养胃不靠吃,而是要开心。因为精神压力大,心情不好更伤胃。”
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特别是从食道到肠道的癌变、胰腺癌、淋巴癌(著名央视主持人罗京患的就是此病)等,都与心理和压力有关。记者往往都是文科专业毕业,偏于感性,虽然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但一篇稿件见报与否,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而且有时候苍白的文字也远远不能传达出采访时内心深刻的体验,长久以往,容易积郁在心,引发疾病。
接纳心理困惑 学会疏解压力
近年来,新闻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新闻单位都鼓励年休,每年安排从业人员疗养等,有的媒体也开始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这些都是积极的应对措施。而对于新闻工作者个体,首先要放下“铁肩担道义”的英雄情结,接纳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当遭受心理障碍、发生情绪危机时,可以通过休息、运动、购物等方式来转移心情。运动不妨选择自己喜欢而又能长期坚持的集体类项目,比如羽毛球,或者静修类项目如瑜珈。也可以通过倾诉和交流的方式来排解情绪,或者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和心理医疗机构。
遇到突发灾难性事件,心理专家建议对全体采编人员进行一次相关的心理科普讲座,对其中直接参与报道的人员事后要进行心理测评,发现有困扰的,要及时干预,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一些灾难性的感受和体验如画面或情景。考虑到人们对个体接收心理治疗还存在顾虑,也可以请参与报道的人员组织轻松的沙龙或茶座,邀请心理专家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大家把不良的情绪表达出来,从而舒解压力,找到归属感。
存在睡眠障碍或焦虑、抑郁情绪的人,还可以学几招自我调节方法,比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自信心训练等。放松训练比较常见的是心理放松操,适合感觉焦虑的人群,入睡困难、梦多早醒的人和自感生活压力大者,可每天坚持做一次,从头到脚、先紧张后放松,以缓解压力,帮助入睡、深睡。操作时,最好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以躺在柔软的床上,也可以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
另外可以通过自信心训练来增强个人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信心,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比如常在镜子前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能胜任××事”等;遇到问题时,让自己先微笑起来……这些积极的暗示,也有助于提高自信。
总之,记者应该是社会新兴事物最亲切的接纳者,在全社会对心理问题还有种种误解和不接纳的今天,记者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养成维护心理健康的习惯。(作者是《温州日报》编辑)2011年11月21日14:41 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