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心灵创伤与艺术
生活中隐藏的圈套:《从心开始》

      《Reign Over Me》, 2007年10月上映,美国,麦克•宾德尔导演,亚当•桑德勒、唐•钱德尔主演,123分钟 
  人类宝贵的生命能否换算成金钱来衡量?西方人有热衷于统计的传统,有人对此展开研究,英国经济学家奥斯沃尔德发表了一份报告,他把人们感受到的悲伤量化,以此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结果如下,在所有悲伤之中位列第一的是失去配偶,量化为22万美元;失去子女的痛苦位列第二,价值11.8万美元。那么同时失去配偶和子女的痛苦呢?如果这个痛苦也可以被量化,那一定是个大数字,因为这恐怕是世间最大的痛苦。 
  麦克•宾德尔导演的电影《从心开始》讲述的就是这人间最深的悲伤,男主人公失去妻子和孩子的痛苦,以及他治愈的过程。主人公查理•费曼(亚当•桑德勒 饰)写实地还原了饱受创伤的心路历程。
 
     创伤让生活面目全非 
      牙医查理•费曼有着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他的幸福生活却随着突如其来的“9•11”恐怖袭击发生了180度的巨变。那架被劫持的飞机冲进了世贸大厦,同时毁了他的生活,妻子和女儿还有宠物狗搭乘的那班飞机不幸遇难。 
  与家人有关的记忆无休止地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这是令人无法承受的巨大痛苦。没有办法的查理只好通过极端的方法否定或者逃避那些过去的记忆。现实中也是如此,对于心理创伤患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当然来自创伤记忆本身。越是惨痛的回忆越不想去提起,人在这个时候容易选择的?是逃避。 

  但不幸的是,创伤记忆不会自然地消失或者抹去,程度严重的创伤会连同当时的感情和身体感觉遗留在大脑神经回路里,日常生活中的些许微小的刺激都会引起创伤记忆的大爆发。患者在创伤记忆爆发时,眼前可能会重现当时的景象(f lashback),也许会出现在噩梦中,甚至会再次感觉到当时的身体触觉。 
  失去家人的查理成了一个废人,放弃了牙医工作。手中巨额的补偿金足以维持他的生活,他断绝了所有联系,整日所做的事就是打电动游戏[电影中查理一直玩的就是PS2游戏“旺达与巨像”(Shadow of the Colossus)]。他关掉手机,把自己沉浸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摇滚乐中,他把声音调到最大,让旋律环绕着自己,好像这样就能阻隔外面的世界,在这一刻,极端的逃避筑起了与人沟通的隔膜。一开始他努力回避的是熟悉家人的人们,而后随着自暴自弃的加深他全然断绝了和外部世界的来往。查理放弃的是人际关系,于是个人社会性的成长戛然而止,他木然地圈起心灵篱笆接受郁郁而终的结局。生活中必有偶然,偶遇大学同学艾伦成为转机,让他重新找到现实生活的点滴乐趣。
 
  艾伦是与查理久违的人,远离查理的近期生活就意味着远离他的心理创伤,这成为查理不拒绝艾伦的原因。远离创伤,使查理享受他和艾伦之间恰当的距离感,但随着交往的增加这层逃避的保护衣最终失效了。 
  “你现在是单身,应该重新享受人生了!” 
  艾伦在夜总会里试着说出此话,他渴望这句玩笑话能为朋友带来安慰,却适得其反。 
  “我没有家了,你懂吗?你以为自己是心理专家吗?凭什么告诉我?Leave me alone!”
 
  查理的反应让艾伦低落下来,他没想到一句玩笑却刺激到查理的伤痕。这种微小刺激引起的兴奋、怀疑或者过度敏感等反应,在医学上被称为过度觉醒(hyper-arousal)。查理激动的反应,如晴天霹雳折射在艾伦心中,顿时阴云密布。 

     最深的心理创伤,家人的死亡 
     争吵之后的查理再次经受了孤单和痛苦,最终还是去找了艾伦,善良的朋友也再次接受了他。两个人微妙地处理着彼此的关系,和谐共处,有时一起打电动游戏,或者在某个深夜,什么都不想只是笑着享受梅尔•布鲁克斯20世纪70年代的喜剧电影。 

  每天早上去上班的艾伦虽然有一丝担忧,但看见查理的笑脸,自己也就平和了许多。某日两人一同观看电影之后,艾伦接到妻子的电话,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手足无措的艾伦急于赶回家中,而查理却要去吃中华料理,艾伦无言以对。 
  按照常理,查理应该安慰丧父的朋友,但“死亡”一词划过他的脑际,瞬间引起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查理不自觉地回避提及死亡,说着无关紧要的废话,即使是善良的艾伦也难以忍受,他对查理大发雷霆奔回家去。 

  几天后查理为了道歉,前往艾伦的牙科诊所,他在诊室外徘徊时看到了墙上挂着艾伦的牙医资格证,他神色紧张地僵在那儿,目光好像能穿越镜框里的证书,穿越时空的片断。此时艾伦无意地插了一句“好久没来牙医诊所了吧,不想念吗?”这句话再次刺激到了查理的神经,过去的记忆刺痛着他。查理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把艾伦的诊室砸得一片狼藉。在这一刻,艾伦知道了查理内心的创伤是多么严重,他下定决心必须帮助自己的朋友,事不宜迟。艾伦带着查理去了心理诊所,找他熟悉的一位心理治疗师。 
  从进入会谈室见到治疗师的那一刻起,查理又开始了逃避。能使患者真诚顺畅地交流,最重要的莫过于给予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面对陌生的治疗师,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无法建立,查理在这种情形下陷入不安,他害怕直面过去的记忆,那些实实在在存在于他大脑里的记忆。查理对自己的过去支支吾吾,他犹豫着,最终放弃了谈话。当他走出咨询室,坐到了艾伦身边,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莫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查理自然地向朋友倾诉出内心的伤楚,虽然这个过程伴随着回忆的重现是如此痛苦。 
  “看见电视新闻那一刻,我感觉到了。那疼痛在女儿的身体里,在烈火中燃烧,我都感觉得到……” 

  艾伦,或是治疗师看着眼前抽噎着的男人,任何话语都难以安慰这受伤的灵魂。 

    理解是治愈的开始 
    倾诉过去的查理并未因此宣泄解开心结,相反,过去的记忆重现,使他无力地陷入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好像重新感受了一次冲击,妻子和女儿瞬间罹难,这是冰冷的事实,他不得不接受这一切。 
  被绝望压得窒息,查理选择极端的行为,他试图自杀。他在警察的眼皮下劫持出租车司机,使用空枪威胁人质希望被警察击毙,但察觉到这一切的警察只是将他逮捕。 
  自残或者自杀都是心理创伤患者治疗中会发生的副作用的体现。心理治疗的开始必然经过患者的痛苦,由表及里的过程,特别在患者心理状态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创伤记忆的浮现会把患者拉回极度痛苦的过去,再次感受到逼真的原景。作为挚友,艾伦对查理的担忧是发自内心的,但查理却没有做好治疗的准备,因此治疗结果走向了相反方向。愧疚的艾伦在警察局里向查理道歉。 

  “对不起,查理。好像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误。也许是我太心急了,但真的……真的只是希望你好起来……” 
  对于心理创伤患者,轻率地让他们直面痛苦的现实并不是有效的方法,相反给患者一个喘息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安定,这才有助于治疗。在心理状态没有稳定的情况下,直接面对创伤,会对大部分的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在治疗中,患者身边需要有一个人,他能够真切地理解患者情绪上的痛苦,并且能够包容患者治疗副作用带来的种种行为,这个人可以给患者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只有创伤患者在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的情况下,创伤治疗才可能开启。总而言之,理解(understanding)才是治疗(healing)真正的开始。 

     心灵药箱: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什么? 
  1980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被美国精神病学科协会认定为一种疾病。这是一种由战争、灾难、惨案等超出“人类普通经验范畴”的冲击造成的后遗症,并对患者造成某种精神障碍。对此疾病的定性标准,很多女性学者纷纷提出异议。 
  比如,家庭暴力中的殴打或者强奸、虐待、性侵犯等,这些对于妇女和儿童来说虽然不是超出“人类普通经验范畴”的大灾难,却能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所以还有很多学者主张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条件定义为“超过普遍适应能力的特殊事件”。特别是最近的研究报告表明,除去战争和灾难,有更多的原因同样会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交通事故、强奸、性侵犯,重要的人亡故、离别,出丑的经历,严重的挫折、重病或身体障碍、不安,刑讯拷问、诱拐、家庭暴力等,这些原因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例无以数计。 

  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事件让人同时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无力感,这些事件不少是超过人类承受范围的、直接威胁健康和安全的重大事件。而瞬间失去恋人或者亲人也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心理创伤。 
  受到超过承受范围创伤的人群在创伤事件发生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只有部分人最终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其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过度觉醒或称警觉,是指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或者事件来临之前,对不安恐慌状态保持持续的警觉。细微或意想不到的刺激都会引起患者巨大的反应,焦躁不安,多虑恍惚,甚至对死亡的恐惧随之剧增。处在这种过度觉醒状态中,患者会出现失眠状况,睡眠质量很差,往往轻微的声音都能使患者从睡眠中惊醒。这种病症被认为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造成的。通常人在受到惊吓,处在危险之中或者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会自动活跃起来以应对外部冲击,等危险消除、压力减小之后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自然地恢复到平静状态。可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由于身心受到过度惊吓,交感神经系统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而继续保持活跃,因此呈现出过度觉醒状态。这种状态的延续会导致患者神经过敏,可能对周围的人表现出攻击行为,时有容易暴怒的情形发生。过度觉醒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二种症状是创伤后记忆的反复重现,即“闪回”。尽管引起创伤的事件发生可能只有一瞬,但记忆重现的感觉好像时间一直持续至今,历历在目。这种症状用俗语就可以说明,比如,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韩国大邱地铁爆炸案的生还者至今还不能安心地搭乘地铁,也是因为这样的记忆重现。 

  看到地铁站,惨案当时地狱般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强烈的忧虑和恐惧萦绕在患者心间。这种记忆重现,在清醒的状态下会以影像的形态在脑中重放,睡眠中则以噩梦的形式反复出现。再比如在下雨天被侵犯或强奸的受害者,在雨天听到下雨的声音会联想到被折磨的记忆,甚至看到与施暴者穿着近似的人,也会引起内心的恐惧。与事件发生的场所相似的地理环境等因素也会引起同样的恐惧。这是因为周边的某种事物引起的刺激与创伤记忆中的等同或者近似。创伤记忆重现诱发患者情绪上的痛苦,使其反复于恐惧、无力和愤怒之中,备受煎熬。因此创伤患者会试图通过逃避来进行自我保护。 
  这种自我保护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三种症状,即持续性回避,比如逃避和麻木。在受到超过承受范围的创伤时,无能为力地陷于焦虑状态的人在实际中往往放弃抵抗,继而选择改变意识状态以达到自我防御的效果。高压之下的人会像被冷冻一样,进入恍惚的呆滞状态,并在呆滞状态中丧失现实感变得麻木,甚至时间感觉也随之丧失。现实变得如茫然的梦境,实际的创伤好似于己无关。有的时候创伤患者会进入另一种分裂状态,好像自己的意识能脱离肉体,感觉能从外部观察自己,进入失去疼痛、惊慌、忧虑等感觉的状态。分裂后的意识失去对创伤事件的感觉,只是麻木地观察创伤事件的发生。 

  有的时候创伤患者甚至会忘记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这就不是简单的记忆钝化,而是记忆缺失,这种症状和医学上说的分裂现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裂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分离状态,即人关于创伤的记忆被隔离出本体成为另外一部分,或被完全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法被意识所察觉。人在受到无法承受的痛苦、焦虑和无能为力时,会启动自我保护。分裂被认为是自我保护行为中最强的一种防御机制,在自我意识完全失去或毁损之前,这种机制自动将意识变形以减弱周边刺激的影响。从某些层面上讲,这又被叫做应激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的不利影响在于,意识变形会在创伤威胁消失之后持续很长时间。创伤患者为了感受不到与创伤相关的情绪,同时失去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记忆,这可能引起患者诸多方面的限制,生活继而变得被动。患者可能由此放弃自我主导的积极的生活,同时放弃生活计划或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只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严重者心如死灰,如同无欲无情的行尸走肉。这种逃避行为通常出现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 

  以上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症状,病症往往体现为极端兴奋状态(过度觉醒、记忆重现)或极端抑制状态(逃避和麻木),两种极端病症状态亦会周期性发生。这样相反的两种病症状态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其间会有些许变化,但一般很难完全消失。如果病症状态长时间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改善,会使患者的生活被绝望感(helplessness)支配,继而引发抑郁症、酒精中毒、药物中毒、暴饮暴食等问题,甚至出现自杀或者社交功能丧失等严重状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病症的发作时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在创伤后即时发作,也有隔几天,或者潜伏几周、几个月、几年后再发作的。人们在受到强烈冲击后绝大部分都会感受到后遗症的痛苦,如果这种症状出现在创伤后6个月内并且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文章摘自《从心启程:一个‘心灵捕手’写给你的心灵疗愈书》,(韩)金俊基著,季成译;图片编辑:臧医生

如果您对本文相关内容有更多地了解,请随时致电曼荼罗心理创伤治疗中心:15137811921;心理创伤客户服务QQ:1123041488;
 
关于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和服务的介绍:
 
   曼荼罗心理医师:臧海龙→
 
   曼荼罗心理创伤中心简介→
 
   曼荼罗心理创伤服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