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读者
西方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一般来说过于理性化和系 统化,与此相比,中国文化中关于虚空的概念却足以见出 中式思维推移舒卷中所具有的无限包容性。而虚空及从 虚空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尝试正是微精神分析学的基 点。当这一学科正在日益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时候,看到 远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的研究者们对微精神分析学的 思想更具天然悟性,这使我感到不胜欣喜。
西尔维奥.方迪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 于瑞士古外
一、微精神分析的起源
1953年,西尔维奥.方迪创立了长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开 辟了精神病学的新领域,它“可以越过潜意识,直到能量的背景和 建设性的虚空中去理解人”。" 1973年“微精神分析”这个词首次 被介绍时,也是这样定义的。同年,方迪的首批合作者们创立了国 际微精神分析学会(SIM)。这个定义会使一个弗洛伊德的读者感 到吃惊,尽管微精神分析的源头和本质都来自弗洛伊德。1981 年,方迪的《微精神分析中的人》一书头版的副标题“继续弗洛伊 德”就提醒了这一点。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微精神分析学,我将通过回顾它的创始人的生活和著作来一步步回顾它的创建过程。
我们将看到,方迪是如何通过创立并系统化长分析,以及引入 了“辅助技术”,而走向对古典分析框架的完善。这些创新导致了 某些弗洛伊德理论的细化和隐喻精神分析学的深化。方迪最终把他在临床和理论上的发现,融合成了一个心理一生物的和心理一物质的整体,加人了他称之为“虚空的能量组织”的模式中。我在 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将用非常概括的方式来介绍它。
一些传记方面的回顾,将帮助我们定位方迪开始他的重要究 验的条件,这些实验将他引向对弗洛伊德隐喻精神分析的质疑。 方迪于 1919年9月 22日生于瑞士的诺莎戴尔,1997年6月逝世 于巴黎。这个不知疲倦的精神分析实践者不停地在旅行,用四种 语言进行分析活动:意大利语(他的母语);法语(他学生时代和后 来写作的语言);德语(他研究医学、精神病学和进行私人或教学精 神分析时的语言);英语(他进修精神分析师和在纽约开始他的事 业时的语言)。在开始医科学习之前,他曾经在恩基登修道院进修 哲学以完善他的古典学科基础。在苏黎世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之 后,他在慕尼黑和维也纳大学继续专修精神病学,并于 1943年在 维也纳大学提交了论文《电击疗法中的反应》。回到瑞士之后,他 在日内瓦州立医院的妇产科工作,参加了“指导生产”的研究,这也 是他 1947年在日内瓦大学提交的论文的题目。同样是在日内瓦, 他在一位瑞士精神分析协会成员的影响下,迷上了精神分析。
虽然方迪首先是一个临床医生,他也是一个实干家,一个操多 种语言四海游走,调查人类存在的旅行者;一个对科学发现的进程 兴趣盎然的好奇的灵魂;一个反思存在的理由和精神分析的局限 的实践批评家。
1947年到 1953年,在纽约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由于古典框 架的不足,他遭遇了一次临床的失败。这个经历刺激他重新质疑弗洛伊德派实践中的那些模本。但是直到 1953年,他回到欧 洲,才开始延长分析时间,增加分析频率。那时他接触了一位想接 受分析的商人,这人只有在回国前六周有时间来。于是方迪建议 他每天都来两到三个小时。这个实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方 迪把这些延长并且每天都进行的分析记录下来,它们使联想的能 量增强和流动,这样就从身体感受上更加放松了那种对分析工作 进行抵抗的天然心理,特别是那些特殊的神经性抵抗。由此而产 生了“长分析”,方迪最终把它作为分析框架的一个基本蓝图。
方迪随后又引进了其它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辅助技 术”。这些技术激励受分析者随着分析的进行而去研究他自己的家族谱系,他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他曾生活之处的地图,他的通 讯邮件,最后是他的某些分析的记录。而且更进一步,创造最大的 可能性,让分析师在分析之外去和他的对象(们)见面,共度一段亲 切美好的时光。这些创新的好处是:唤起了一个身体一情感性的时 空;将转化和回忆都搭建在现实上从而对这两点都有益处;还给移 情作用提供了具体的支点。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技术并不是精神 分析,它以适合的方式加人了长分析的能量中,以便给联想的转 化和现实的求证以更大的容量。而分析师和分析对象之间的亲密 关系则使移情作用人格化,使对移情的分析因为实时而更加有效。 长分析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材料的深度和丰富,使方迪开始重 审古典的隐喻心理学,并且通过引人“尝试”、“能量”和“虚空”三个概念来补充弗洛伊德的模式。这些认识论上的新方向和他在实践 中进行的哲学性实验是完美呼应的。
他在世界所有大洲做的旅行,完整了他对人类灵魂的研习。 方迪曾经很长时间在亚洲逗留,特别是在印度和日本。这种经历 使他有机会熟悉这些文化,而千百年前,“尝试”、“能量”和“虚空” 概念就已经是这些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通常让西方人反感的概念 却让方迪从他的社会—宗教成见中解放出来,并且对之感到惊叹。
它们从此被用于检验古典精神分析师常用的伪现实的角度,也用于捕捉各个种族的被分析者在长分析中发现的人类自然本性的方面。
方迪在一本自传性的小书中验证了他的研习,这本叫做 《在……之后》 的书调查了所有人类共同的组织,以及使人类和宇宙发生交流的纽带。和传统的自传大不相同,《在……之后》更呈现为一本笔记:里面充满游记、观察、目击亲证……一种碎片式 的写作给这一切带来活力。这可能就是现代书籍的魅力。方迪的 自传叙述以一种切分系列瞬间的节奏展开,但引导各个步骤的主线还是从中突现,这些步骤对一个沉迷于研究的精神分析师的成 熟是必不可缺的。他把自己漫长的对于医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 析学的学习研究,呈现为对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尝试(就这个词的本 意而言)。他对自己在这些领域的探索的总结如下:“为了了解我 的身体是如何构成的而研究了医学(仅此一个目的,全无他意,一 点也没想有一天会去实践它),而且做了人体器官解剖,从柔软的
二、微精神分析学
微精神分析学最根本的特点,即它与传统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潜意识不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通向本我并借助本我导向人的冲动与能量组织基础,进而最终进入虚空的跳板。正是 这一微观的、甚至是超微观的角度,使我们在精神分析几个字前加 上了“微”字。
微精神分析学: 超越潜意识,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把对人的研究推进到 能量组织和构成人的虚空之中。 上述关于精神分析的三个方面同样适用于微精神分析,因此, 可以将微精神分析看成是:
(1)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它以 潜意识与本我的关系及通过本我与所谓虚空能量组织的关系为研 究对象;
(2)接受分析者通过长分析逐渐认识自己的本我一潜意识 的方法;
(3)分析者在接受分析者的本我一潜意识范围内进行研究的方法。
从技术上讲,微精神分析学的特点就是它的灵活性,这使它能够给予每个接受分析者所特有的素质以足够的重视。这一灵活性 来自若干创新,可以将它们归述为以下三点:
1)长分析:
平均每日每次三至四个小时,
无间歇,
每周至少五次。
与传统精神分析每周两至四次、每次四十五至五十分钟的节奏相比,一个人的微精神分析完全可以在数月中完成,而非数年。
2)辅助技术:
在长分析中,
仔细研究照片、通信、旧居和住居草图、
家谱及分析录音。
每个接受分析者,在分析过程中,都应:
(1)借助电子放大镜研究自己及家人的照片,
(2)分析自已的私人通信(包括工作通信等),
(3)画出旧居的草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分析者一起重访旧居,
(4)建立自己的家谱,
(5)选听若千场次的分析录音或录音片断。
3)共同生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分析者与接受分析者
共同 进餐、讨论和消遣。
在分析场次以外,微精神分析者以普通人的身份与接受分析者相 处,只要对正在进行中的分析没有不良影响,只要接受分析者愿 意,他(她)应该与接受分析者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虽然这并 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共同生活与上述的辅助技术一样起着重要 的作用:(1)丰富研究材料,尤其是随着主体分析的进展,丰富有关 移情的材料,因为对移情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2)刺激回忆与 生理发泄;(3)促进高强度心理活动。
三、长分析简史
分析场次(seance)是指分析工作得以展开的时空结合体。它界定了一个框架,揭示潜意识的词语在其中找到适合发展的氛围。 所以它不可以被简化为一个单纯的容器。在其各种可能的形式 中,它自身也是分析过程中的一个决定因素。对工作能量来说,分 析场次的时间组织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只要我们改变分析场次的 时间长度或频率,我们就直接影响了分析的进程。
这就是方迪给传统框架带来的改变之处。直到 1953年,他实践的弗洛伊德式分析,通常一周三到四场,每次五十分钟。如果质疑一个多年来被经典化的技术,是需要充分理由的。如同所有精神分析家一样,方迪发现这个模式对某些潜意识的抵抗是无法化解的,例如知识化和理性化;他还观察到一个事实,就是有很多心理层面是我们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法所不能达到的(精神病、自恋结 构、边缘心态或上瘾症);最终,他判断是分析时间的问题,并不得不承认,如果用这样的一个框架,他无法改变前面的任何问题。所他开始延长一场的时间,提高分析场次频率,通过给它更多港力 的方式来改进弗洛伊德发明的方法。
另外,这个做法也是顺应时代呼唤。当时拉康已经用短分析不规则的时间长度来挑战了标准分析场次的时间长度。方迪之所以用相反的方式,是受到了弗洛伊德在内的几位精神分析先锋 的启发。事实上,弗洛伊德本人也做过超过一小时的分析。例如, 给玛丽。波拿巴特做的分析就一天超过两个小时。 在《分析之 始》中,弗洛伊德写道:“给病人们每人每天一场分析,周日和法定 腐日除外,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周六场”。按照卡尔蒂内的证词, 他只在 1920到 1921年间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弗洛伊德把每 周六次改到五次是因为想多收一个病人,并不是出于对工作能量的考虑。
很多精神分析的先驱都证实了:在某些情况下延长分析时间是有益处的。例如,梅兰妮.克莱就常常实行长分析。 维尼柯特也这样做,其中著名的实施对象是小玛格丽特,后者对此说道: “(维尼柯特)很快就发觉在每场分析的前半段什么也没发生。我在寻找到一种安稳感之前什么也说不出来。……从此,他就把我的一场从一小时延长为一个半小时,……这样几乎保持到我的分 析结束”。
如果说,方迪是在前人启示下延长一场的时间并提高次数频率的,那么他则独具创意地把这个实践完美化和体系化。观察到 更加长和频繁的分析给交互动力注人了能量,他发现了如何将它们带人技术层面,并且将它们普遍运用到所有他进行的分析中去。
所以,长分析既是微精神分析的基础创新,也是它的第一标 志。通过这个对框架的重整,微精神分析学并未和弗洛伊德的遗 产分离。与此相反,它保留了经典精神分析的技术原则,并与之分 享分析过程、联想式方法的精髓。
四、长分析意味着什么?
在他的《精神分析与微精神分析实用辞典》中,方迪详细定义 了长分析:“不间断的数小时的分析,平均三到四个小时,每天或至 少每周进行五天”。这个定义好在非常清晰地指明了长分析对 经典框架的两个纠正:延长一场的时间和提高分析场次频率。但 是,由于它关注的是“量”的方面,所以,它丝毫也没提及这两个参数的引人给传统疗法带来的“质”的变化。
而且,这两个参数的结合,刺激了联想的语言化、联想扩展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放松,同时。 使审查的降低变得更容易,使自我对语言表达的控制也放松了。 它也使特殊的材料自我外化,并且给工作带来统一性。这个统一 桦不仅给发言带来更多的时空余地,也完美地配合了过程的终极、目的:在禁令固有的裂缝和漏洞上建起一座桥梁,使主体可以和自 己的潜意识建立关系。
更详细地说,长分析有利于联想现象的丰富和深度。这个现象是什么呢?既然自由联想构建了分析工作本身的原则,那么就 有必要把它界定清楚。在每场中的语言化使词语一个接一个地自动连续出现,在它们的基本连接之下,也发生了词语或感情的序 列,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自由联想。我们将看到,分析的基本原则使受分析者有可能脱离在其它情况下的对话都存在所有的习惯、限制和界限。只要我们取消了通常控制语言表达的习俗,这个表 达就一点点滑向潜意识的宿命:在分析的某一特定时刻说出的东西,就会和从前被外在化的东西产生某种联系:或许是二者指向同样的经历,或许是二者表达了同一个幻想的不同方面,或许是用不同的方法说出了一个欲望或潜意识的感受,或者各自用各自的方 法揭示了同一种压抑……
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分析延长到连续的好几个小时的时候,自由联想也发展为一条条线索,这些线索并不直 接指向潜意识。我想要描述和解释的正是长分析的这个特性。让 我们还是从那与弗洛伊德分析的共同基础,也是我们分析的基础 来开始吧。
总而言之,长分析的技术是即严格又灵活的,它建立在牢固的分析标准上,这些标准依照联想动力来制定。但我们延长分析时 间并且几乎每天都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就给分析一种可塑性,它时 而集中,时而淡化,时而扩展,时而加深。我们就使自由联想的方 法更加丰富:我们刺激了联想主线的发展和联想循环的形成,从而 为分析前意识深处和潜意识的内容与动力建立了一个奇妙的工具。
长分析的创立,是方迪对传统框架的第一次修正,打开了其它 创新的道路。这个方法特别在传统框架内加人了辅助技术,比如 研究个人和家庭照片,研究族谱或者被分析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从这个地方,一种独创性的眼光被带到了临床和潜意识心理学当中。一个原创的理论模式出世了,它补充并且具体化了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一句话,长分析打开了一块理解人类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瑞士],皮埃尔.柯多尼 主编;张宇凌 译;微精神分析;商务出版社:2011年4月。
2、 [瑞士]方 迪著 (科多尼与李泽克博士参加编写) 尚衡译 杜小真校;精神分析学与微精神分析学实用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月第1版。
3、 [瑞士]方 迪著 (科多尼与李泽克博士参加编写) 尚衡译 杜小真校;微精神分析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5月第1版。